2015级备课组长经验交流会发言材料之一
2015/11/23 8:49:12
本学期我们生物备课组继续以小组合作为载体,以导学案为扶手,努力践行“一案三学四步”教学模式,积极进行课堂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有学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一、 学案的编制
如果说我们组现在的课上得越来越顺利的话,最关键的得益于我们的导学案。因为我们的学案与课堂学生的学习结合较好,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始终与学案上的学习任务相吻合,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围绕着学案的问题进行,可以说它作为扶手的依托功能发挥的越来越充分。
本来这学期的学案应该编制起来不太费劲,因为从12级开始的第一版本学案,已经过了2次修改,现存有3个版本,只要大体修改一下即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发现学生变了,学情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变了,原来的学案用起来就不顺手,特别是导学部分。本学期我们在导学部分重新进行了设计,设计的原则没变,仍遵循“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原则。但我们特别注重了具体问题的设计,更加突出低起点和多层次,更加突出引导性、启发性,比如将一个高大上的难题,层层分解为几个小的简单问题,即通过精心给学生“树梯子” “铺台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逐步学习任务。
本学期我们还特别注重了学习目标的设计,这也是我参加国培的学习收获之一,也是我们学校要求老师们好好研究的课题。
教学目标设计的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应指明特定的学习对象行为主体。我们应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需要改变为“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动词:表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 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 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二级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要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环境、设备、时间、信息或相关因素)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4)行为标准:表明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对于以上4个要素,也不是缺一不可的,唯一不能缺少的是行为动词,但尽量要求完整,尤其是行为条件最好不要省略,它可告诉学生老师课上准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学,自己应该通过哪种方法学习。可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真的是一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规划的蓝图,有了可测量、可操作化的目标,教学过程自然就变得清晰起来,避免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实在《蛋白质》一节的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我们的也还不规范,缺少行为标准。因为我们认为一课时的学习很难达到“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这样的最低要求,这可能是可分为几课时的某一节内容的最终目标。另外,因版面问题,我们在学案上呈现的多为知识目标,而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体现的较少。如果能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