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备课组长经验交流会发言材料之七
2015/11/20 10:38:48
高一历史课堂改进及学案分层制作情况汇报
一、课堂改进情况:
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课改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取了适合高一历史新授课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的具体流程为:课前反馈(主要出示学案完成情况及问题,并对优秀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复习提问(提问重点知识,抢答必答方式相结合) ——“我心中的历史”(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内容要与本节课或最近所学内容有关,要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导入新课(学生和教师对演讲进行点评后)——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课重点知识)——“我是小老师”(由课前准备的小组代表上台讲述主干知识,并帮助同学们解疑释惑,完成不了的暂时保留)——精讲点拨(学生点评“小老师”的表现后,教师质疑,师生共同突破本课重难点问题)——合作交流(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展示成果于后黑板上,由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补充说明。)——整理训练(完善知识树并完成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授课期间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语言和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学案分层制作情况:
我们高一历史组导学案设计要求做到:
1、三维学习目标全具备,且精准到位,要求明确。
2、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导学案的编制讲求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
3、学法指导、互动展示方案指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
4、预学案部分注重基础,导学案部分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历史解题能力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固学案部分注重强化基础和解题能力提升。
5、在导学和固学案部分设置上针对B层次班级适当降低难度。
6、整体形式上简洁、美观、空间充分利用。
下面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的学案为例,谈一下我们在学案分层制作方面的尝试。
(一)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的设计
采用固定模式,主要从课前、课上、课后三方面进行学案使用的指导说明。一般为:
1.课前:通读课本,填写预习案,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后收齐上交。
2.课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成果、组际点评,完成训练案。
3.课后:整理导学案,当天收交。
(二)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体现了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并用二级行为动词解读课标,如使用了“列举”、“说出”、“简述”、“学会比较”等具体、可操作的动词,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本课学习目标为: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叙述出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2、通过合作探究、史料分析,能够总结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原因,同时提高史料分析、规范作答的能力。3、通过自主及合作探究,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加深对这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同时提高比较、一分为二及分阶段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预学案的设计
预学案主要设置为知识导学和预习自测两部分。知识导学为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自主完成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做深层次的达成,起到梳理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的作用;预习自测起到检验预习效果的作用,题目以浅层次的选择题为主,有时也有比较简单的小简答题。本课以简答题形式出现: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秦统一的背景还有哪些?(提示:可从经济根源、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等方面思考)2、请思考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3、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4、根据所学知识谈谈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提示:文字、货币等方面)
(四)导学案的设计
本部分充分体现“导”的作用,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出现,提供情境材料,力求设计有层次化的问题。本部分要求学生先独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