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滕王阁序》小组合作教学初探
2012/6/11 15:30:11
上次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给弄错了,所以,就发了两次。现在,我又拿出这篇文章来,重新发一遍,请各位读者见谅。
目前,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本着“抓基础、低重心、小步子”的教学理念,在降低学生学习要求的前提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
我将本班中的43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该组长必须是本组内品学兼优而且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选出一名副组长(副组长是一周内进步比较大的学生,可以一周一换),再让两名组长选出本组内的主持人、记录员、纪律员等。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平时,两名组长还要做到互相协调,相互合作,在学习中帮助并提高本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还要负责收发作业等。
在教学《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我也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还比较大,不至于像以往学习文言文那样,学生读不通句子、读不懂文意、悟不出感情。《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一篇骈体文,句式大多是四六句,辞藻比较华丽,对偶、用典比较多,文言知识点也不太多,而且,写景的文段比较优美。在学习其中的二、三、四段时,我是这样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二、三、四段,并巧妙尝试背诵
2、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尝试背诵这些段落
学习难点:
理解典故的含义及作者用典的目的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学习过程:
首先,朗读环节:(8分钟)
先把六个学习小组合并为三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这三段,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3分钟)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纠正字音和句读,如潦读lǎo 睢读suī 纡读yū
3分钟之后,根据朗读的熟练程度、准确度和感情的把握,要求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抽出2名同学进行朗读比赛,从中再筛选出3名同学参加下一轮的朗读比赛,选出其优胜者。在单个朗读完之后,再进行整个小组的朗读比赛,层层筛选,最后选出朗读优胜小组。
其次,理解文意阶段:(20分钟)
这三个大组,要求学生在诵读三段文字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内容。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大组的同学边朗读边寻找这三段中的文言知识点(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词语)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用典等),第二大组结合课本注释来疏通文意,即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本下面的注释来理解句子的大体意思,第三大组是理解这三段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分完工之后,每个组的同学开始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解决本小组的问题。6分钟之后,小组进行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展示成果大约需要14分钟)
如:有一同学在读清句读时是这样读的:气/凌彭泽之樽,听到此,我发现他们组没有人给该同学指出这一错误,于是,我引导他阅读课本注释,让他看看“凌”是什么意思,看过之后,又该怎样断句呢?于是,根据句子的意思,他想到了这样的断句:气凌/彭泽之樽,果然,这样读起来比较顺畅,也能正确理解意思。还有一同学不明白“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一典故的用意,我又让其好好地看看注释,让他从注释中来寻求答案,果真,在经过两遍阅读之后,他找出了“自况”二字,我向他解释“自况”的含义:这一典故是说作者自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