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牵手 我们一起走 ——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2012/5/28 14:37:12
    清晰地记得一次课堂上,我按照原定的教学设计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志得意满地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们的表现却令我大吃一惊。这哪里是在进行合作学习,简直是浪费时间的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则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这样的合作学习让我的心凉凉的,一度,我想放弃。
  但同时 ,我也清楚的知道,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必是带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小组学习就为这个目的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我在教授《雨巷》时,除了想让学生欣赏这一首诗之外,更想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开发,将席慕容、汪国真的诗引进课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1、学生课前自学: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戴望舒、席慕容、汪国真的生平,阅读他们的相关作品,让学生对现代诗歌以及作家作品的风格有个初步了解。教师负责推荐基本阅读诗篇。
    2、组建作家作品研究小组,选定一位诗人,学生自愿组合(考虑到学生喜好不同,所以我做出了打破原有学习小组模式,根据研究对象自主结合的决定),讨论组内分工,推举主持人,共同拟订发言提纲。课下,各小组成员共同准备资料,并为朗诵选择配乐或提前制作配乐朗诵录音。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将自己小组对诗人以及对诗歌的解读形成文字与其他同学分享。
    3、小组交流展示。要求:每组主持、重点发言、补充说明和朗读等要分别由不同学生担任。所有同学都应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
    4、由教师指导学生对戴望舒、汪国真、席慕容进行讨论并做出总结,梳理现代诗歌发展的脉络,欣赏现代诗歌区分于古典诗歌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自己喜欢的作品,仿写一首现代诗。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在交流活动中,为了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有承担电子文稿的演示的,有负责文字加工的,有负责进行朗诵的,各司其职,积极投入。特别可喜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小组交流的信息和容量远远超过了文本及教师预设的框框,学生创造的灵性得以体现。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老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其收效却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而真正需要老师“讲”的那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来完成。因此,我们常提的暴露潜意识、研究潜意识、解决潜意识问题就成了提上我们桌面的课题,教师做好“潜意识”功课,才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真正放手给学生,而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