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11/5/23 14:39:23
自己在去年6月的一篇博文《几点思考》中,记录了这样的感想: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于学生的,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就是最好的。
这种感想,源于当时的阅读体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山西调研时强调,对高中教育来说,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3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今天,这种感想再次变得强烈,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的办学经验引起较多关注之后。
广文中学最近有点火。先是《人民教育》2011年第8期“特别报道”以大篇幅推出《改造学校的“秘密”》,并配发了该校校长赵桂霞的“校长手记”——《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以及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专家观点”——《让教育赢得专业的尊重》,随之《中国教育报》5月10日《现代校长》周刊推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两大权威教育主流报刊同时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一所基层学校,显见广文受关注的程度。
去年在《人民教育》2010年第13—14期曾读到赵桂霞校长的一篇《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行动研究》。那期《人民教育》是为李希贵发起并主持的“新学校行动研究”所做的“创建新学校”专辑,赵校长此文作为其中的“‘新学校’经典案例”刊出。在“创建新学校”的实践中,广文中学“把学生的幸福作为第一追求”,提出“把学校办成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启了“提高生命质量”的系列行动,主要包括:让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载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幸福的源泉,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历程,让家庭成为学生幸福的基地。
读了此文后,感觉到这样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行为,确实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适逢泰安市教育局部署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主题活动,心有触动,印象深刻。当时就想,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活动,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服务,我们的学校,究竟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起来?其前提恐怕就在于适合于学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适合的,当然就喜欢不起来。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一文则着重推出了广文中学的“适才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涵包括:①学生适学:用心成就每一个学生;②教师适教: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发展;③全员适位:每个人都很关键很重要;④学校适所:全力打造“理想学校”。其对于“理想学校”的表述是: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区更认可。
广文的“适才教育”模式,体现了因材而教、因需而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还是广文中学所有的改革,都基于‘人’本身,都出于对个体的尊重和差异的珍惜(李希贵)”。
课程与课堂,永远都是学校的核心要素。什么样的课程与课堂,才是深层次的、实质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适合于学生”的,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出于对规律的追寻与遵循,广文人作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改造学校的“秘密”》一文对此作了全面呈现,所论甚详。他们从实践中提炼出的理念与认识对人有很多启发,择要摘述如下:
只要是创新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都必然遵循了规律。规律在哪里?它就隐藏在问题里。
孩子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社会,但他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说到底,自主选班,就是孩子缺什么,需要什么,就给他配备这方面最好的老师,以达到“基本素养上补短,特长上扬长”的目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随机抽取教师是最公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