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思维水到渠成
2010/11/26 11:06:38
    课堂是知识传授与交流的快乐场所,是师生合作与互动的精神家园,而师生对话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追问策略,可以为师生的互动搭建平台,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课堂在思辨中曲径通幽、暗香浮动、水到渠成。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层层深入、步步登高,教师应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巧妙追问。
    首先,为追问的顺利实现精心准备、科学预设。
    1、围绕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与学生。寻找课堂追问的焦点,侧重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准确切入。
    2、精心设问,注重启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要让问题仅仅停留在“好不好”、“对不对”的简单提问上。教学的艺术在于启发与点拨,要通过追问激趣、置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探求新知、提升能力与培养情感的目的。
    其次、课堂追问中要准确定位,科学引领。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要摒弃传统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协作者、赏识者的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驰骋、灵感迸发。
    再次、把握时机、巧妙追问。
    课堂中的追问要凸显教师的教学机智,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情况找准时机、巧妙追问。
    1、在平淡处追问---激活思维
    教材内容平淡无奇,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科学地追问,会使教学内容脉脉生香,使学生的思维由此逆转,产生化腐为奇的效果。
    《理性之光》一课中“康德”一目涉及到的康德的思想主要有:“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即“以人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的几句话并没有触及其实质所在。可设问:以上思想有没有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什么思潮?(人文主义)康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介,得出答案:康德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康德与前几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前几位是政治思想家,康德是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是为前几位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层层追问,使学生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并对几位思想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比较。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课堂中随时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教师不应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要学会跳出预设的藩篱,善于发现美丽的风景。对于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突发现象,要及时调控好课堂秩序。不妨用幽默的发问、机智的点拨,尽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对于设问中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应适时地鼓励,积极地回应,巧妙地追问,让智慧与创新之花在课堂上美丽地绽放。
    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教室里飞来两只小麻雀》,讲的是某小学的一位老师上课时突然飞来两只小麻雀,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好奇,他们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跑下位子去捉麻雀。老师一看,强力制止可能效果不好,于是将计就计问学生:“你们说怎样处置两只麻雀呀?”学生众说纷纭,老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话锋一转:“如果你是小麻雀,你希望大家怎样处置?”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放走小麻雀!”老师又问:“为什么呀?”学生说:“因为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小麻雀!”课堂即刻变得安静下来,教学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里,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而且较快地将课堂转入正轨,可以看出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
    3、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