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感悟
2016/12/7 9:52:30
入职三个多月以来我对于新课改的理念一直有着众多“困惑”与“不理解”。总觉得教学要跟上教学进度的要求并且尽快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讲授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这样又出现一系列后果:教学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侧重练习。学生追求惟一的正确答案,等待着我公布“标准”,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学生对书本知识关注比较多,而对情感、态度关注比较少。我虽然经常用到课堂提问但会不自觉地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如此以来不利于学生思考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的增加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但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课堂讨论效果有限。
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深深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的高度决定课堂的高度,教师的视野决定学生的视野,让思想照亮整个课堂,让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对于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培养。在新课标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在现在的高考试题当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国家对传统高考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考试次数,而最主要的是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虽然分数或者等级依然是划分人才层次的形式,但它却不再是传统应试能力的体现了,而是立足对学生个人综合素养与发展潜能的评定,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测试为你的能力打分而不是“为分打分”。这在出题者的意图当中就体现出来了,紧紧围绕新课标改革的目标要求出题。教育应当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有爱心的教育者,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开放化的、自由化的,而不是单一的保守的。
不可否认讲授法在教学上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平庸的教师在课堂上固执己见,坚持让学生回答低水平的、以记忆为导向的问题,而优秀的教师能够融合新旧知识、运用对比分析、导出知识结构。传统好名师是讲清(知识结构清晰)、讲透(问题剖析到底)、讲全(知识到边到岸),现代名师是会“设问(优质主问题)、组织(学习活动)、导向(思维方向)、追问(发掘问题)、归纳(梳理提升)。
中国经典《礼记▪学记》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美国教育家杰夫•佩第在其作品《循证教学 : 一种有效的教学法》中提到: “蹩脚的教师讲述是教育学的灾难。即使是最恰当的教师讲解,其传递内容的速度至少是学习该内容的20倍。学生会应接不暇。要点、关系、学科原理都会被细节所淹没。”《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认为:浅层学习就是接受知识,而深度学习不仅如此,而是创造和运用知识,即在迁移和运用中学习新知,让学习变得富有意义和更高品质。
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对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见解。解答问题时,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时能向同伴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美国教育学家杰夫•佩第在《循证教学 : 一种有效的教学法》中认为学生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教师的讲解。原上海教科院院长顾冷沅也提出影响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三个因素:第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第二、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第三、教师的针对性教学。以上三个因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去探讨如何带动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思考。 学习就是一种有目的地获取知识或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应该是刨根究底、讨论、深入思考、言之有理、解释观点的能力、思维活跃、认真阅读、仔细检测等。
早在民国时期,茅以升先生就做出过尝试。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茅以升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就前次学习课程提出一个疑难问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