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4/10/28 16:47:5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契诃夫,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证会的形式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难点:感受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设想策略:
《套中人》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这使得本文主旨易于把握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流于表面,失于浅薄。因此,在设计本课教法与学法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拟用听证会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并进而走进人物内心,深切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读课文,并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铺垫:
教师活动预设:利用课前二三分钟的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为后面的导语与正文之间的顺利承接准备,以免导入新课刚把学生带入小说的情境,又被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作者简介冲淡,甚至又带出情境。
2、导入:
教师活动预设,有感情地朗诵《致别里科夫》。请学生回答诗歌中所写的人物是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别里科夫”。导入新课:让我们走进《套中人》,走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导语设计:
沉重的希腊古文压弯了你的躯壳
厚厚的沙俄大衣
裹住了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滤去了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隔绝了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却只会念残喘的文告
你的双脚
在污泥辙印中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整个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
——遗憾那一柸黄土
没能滋润你干枯的魂灵!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请学生猜测诗歌描述的人物是谁,以此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导入课题。
3、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预设:请同学们速度文本,概括故事情节。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对《套中人》一无所知的人,你打算怎样简明扼要的向他介绍本文的故事情节?请1-2名学生交流并进行评价。之后用多媒体出示故事情节概述。
学生活动预设:速读《套中人》,概括小说故事情节。1—2名学生班内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后面的听证会活动做好铺垫。
4、文本解读:“别里科夫之死”听证会
教师活动预设:紧接上一环节内容,引导,别里科夫死了,一个辖制了学校乃至全城15年的人死了。这令全校上上下下心里五味杂陈。假设上级派来了调查组,要召开全校范围的“别里科夫之死”听证会,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于同学们来说,别里科夫之死也许是个毫无悬疑的命案;但是,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清楚整个命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排查嫌疑,澄清事实,给公众一个交代。
多媒体出示听证会的内容并解释引导:
个人资料  请学校办公室文秘人员将别里科夫的个人资料整合给大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个性特点(如语言、、动作行为、思想),经历等。
现场勘察结果  设想你是一位刑侦经验丰富的治安科长,来到别里科夫的死亡现场,通过自己敏锐的目光看到了什么?死者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你的证据又在哪里?
无罪辩护  柯瓦连科与死者生前有过争执,因而有重大嫌疑。如果你是柯瓦连科,你会怎样寻找最有力的证据为自己做无罪辩护?
结题报告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为别里科夫之死作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强调:无论哪一组哪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