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真正喜欢研究历史的人不多了,而真正喜欢研究历史的青少年更是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里就有这样一名高中学生对历史情有独钟,他给我们带来的是惊喜,是振奋,更是期待。本文所定题目既想阐明历史在当代的光彩,又喻指《当年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重现,可谓一语双关。——题记
一块璞玉的出现
2013年学校开始推进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初衷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有心插柳”也好,“无心插柳”也罢,慢慢地就出现了几个对历史特别痴迷的学生。
最初我们的目光对准的是研究性学习中外在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如焦胜男、王铮、封娜等,他们不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眼光敏锐、思维活跃,而且带动了自己所在的整个小组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在课堂上也是“话霸”,展示时表现积极踊跃,因而历史学习成绩尤为突出。
殷宪哲最初给我们的印象一般,因为表现比较低调和木讷,甚至因课题研究进程缓慢而受到了历史老师的几次批评。而在课题研究结束前后,他却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积极主动地准备结题材料,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课堂上也开始展现“学霸”的风采,还时不时地给大家说上几段历史,引起周围同学的无比敬仰和崇拜。
本学期期中前后,殷宪哲“圈内之事”渐为人知。通过历史老师、班主任和同学之口我们了解到他已经在历史研究中“小有成就”:在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写出了《一个傀儡的力量——汉献帝》《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古代佛学研究》《客家文化》等。其中《一个傀儡的力量——汉献帝》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机关杂志《中国历史研究》上,《客家文化》发表在广东省社科院刊物《广东省史学文化研究》上。论文发表后,他接到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邀请,在他们学校的礼堂开办讲座。几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比他年长很多的大学生们洗耳恭听。讲座结束后,礼堂内掌声雷动,主办方还强烈要求他进行系列讲座。在这两个学校讲学的消息不胫而走,他又收到了南京师大、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要求去讲学的邀请……
知道这些后,心中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单纯,所以散发出的是淳朴的光泽。
给他一个舞台,还我们一个精彩
本学期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处发展,我们在原来一个学科组推进的基础上扩展到了六个学科组,研究的方向更加多元,同时增加了挖掘学生潜能、为有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的目标。
我们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四位指导教师协商后决定:鼓励学生进行展示,为历史研究方面的“小专家”举办系列“讲坛”,而且先从殷宪哲开始!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大力支持。于是我们开始筹备第一场讲座。
讲座结束后,学校王德海副校长即兴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这是一次历史知识学习的盛宴,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融合,历史和历史人物经殷宪哲之口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叙述中有很多议论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以一个中学生的眼光看待曾巩,提出要用健康的心态看社会。”王副校长肯定了殷宪哲广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他好学和钻研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最后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提出了殷切期望。课程中心徐春华同志总结时说道: “今天的这个讲坛一点都不亚于‘百家讲坛’,它就是历史与艺术的融合体。通过这个讲座,希望能够唤起更多同学对历史、对学习的热爱,也期待大家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用历史的眼光去搜寻,用艺术的视角尽享知识王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追寻、探索,永不停歇。”
6月15日上午,“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历史讲坛在教学楼一楼报告厅再次掀开帷幕。历史“小专家”殷宪哲闪亮登场,为高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讲解“一个傀儡的政权——汉献帝”。他用生动而略带诙谐的讲述为大家展现了一段独特的汉末、三国初的历史,从危机动荡的社会背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汉献帝沦为傀儡皇帝的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汉献帝禅让的积极性。讲座在引用《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资治通鉴》中相关论述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认识,带有浓浓的历史的味道和文学的色彩。课程中心徐春华同志点评时用殷宪哲研究历史的事例教育大家注意培养或坚守自己的某项专长,养成敏锐的感觉和探究的思维品质,期待出现更多“专家型”的学生。
在授奖仪式上,学校副校长王德海同志为殷宪哲颁发“专家型学生”证书,鼓励殷宪哲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学校校长王祖丽同志发表讲话,对殷宪哲的讲座和研究给与了充分肯定,提出“要有人生的目标,要确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认为“高中是朝气蓬勃的年龄,是意气风发的年龄,是智慧成长积累的年龄”,要求大家珍惜时光,及时抓住大脑产生的灵感,使自己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它带给同学们的不只是历史的故事,更多的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对于人生道路的启示和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
殷宪哲在谈到成长之路时强调了家庭的书香氛围对他的影响,同时认为学校给他个人的成长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历史研究的投入。殷宪哲从小就喜欢待在图书馆,理工农医之类的书籍看不太懂,却对历史类书籍情有独钟,从小就喜欢看《二十四史》《涑水记闻》《资治通鉴》等书,先看译本,再看文言本,慢慢地积累了一定的文科素养。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他知道了如何从整体看待、评价历史,也学到了研究历史的一些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研究中。在上学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殷宪哲和他的小组成员选择了“台湾问题”这个课题,经过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整合,很轻松地完成了预期任务,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研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殷宪哲对历史的热爱和独特的解读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在这代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古老文明正以新的姿态、新的生命力往前发展着,而且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殷宪哲对历史研究的执着和投入也引起了我们这些历史教育者的反思: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者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濡染和精神启迪,教育者有责任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们个性特长的发展开拓空间。同时,“言教不如身教”,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体系,形成深厚的学科素养与能力。
叩问历史,才能知古鉴今;叩问古人,才能修身明志。
当年明月用温润的光泽抚慰了多少孤寂的灵魂,擦亮了多少迷茫的眼睛。屈子诗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为教育者和文明的传承者,吾心戚戚,何异何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