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的矛盾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因此,找准和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是科学的处理教学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中存在哪些矛盾?
教学的四因素理论认为,在复杂的课堂教学系统中,主要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四个基本的因素。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六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师与教学手段的矛盾、学生与教学手段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矛盾。
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
综观理论界对于教学主要矛盾的分析与认识,较为典型的认识是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矛盾。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更多的是将精力集中到了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而没有把教学的着力点确定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成了一句空泛的口号。
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才是教学的主要矛盾。能否引导全体学生对当前的教学内容由学会到会学直至好学、乐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可见,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使学生这个认识主体不断成熟和完善,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转化,以旧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学中的其他矛盾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当然,这些从属性矛盾的解决,对有效的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
怎样解决课堂中的主要矛盾?
1、转变教学观念成为当务之急
既然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那么教师理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的得到体现,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要从学生主体认识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巧妙的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中,教师还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就不会把学生看作是人,而是工作的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2、生生互动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似乎是近年来大家都认可的一个教学论命题,也是我们目前许多教学改革方案所强调的一种基本理念。双边活动论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不再把教学视为教师自己的事,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双边活动论注意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但不足之处是它对于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与影响缺乏充分的认识,甚至将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一种非建设性的破坏力量。新教学论倡导的是一种多边互动论,它认为“把教学这一复杂现象仅仅当作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认识,实在是太过于简单化了,不能真正反映教学的本质,自然也就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和最优化。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师生、生生以及师师之间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事实上,生生互动才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可见,生生互动的效果优于师生互动。
3、合作才能双赢、多赢直至全赢
1993年,国际教育局局长J·C·泰德斯科在论及教学方法时特别强调,课程计划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盖出于一个简单的观念——满足基本的教育需要;而现代教育应该满足的这种基本的教育需要之一,乃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他指出,这是“因为社会无论在其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在其文化领域,现在都越来越需要合作、协调、思想沟通和接受批评”。总之,合作和合作精神已列为现代人所必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莱
群体动力理论(社会互赖理论)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景下,群体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也称为正互赖);而在竞争的社会情景下,群体的个体目标表现为“排斥性”的相互依赖(也称为负互赖)。因为在竞争性的奖励结构中,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是负性的奖励结构。反之,在合作性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他人成功,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为代表的全员合作教学主要就是利用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通过这种多维的、立体型的合作取得双赢、多赢直至全赢,由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努力做到“轻负担”、“高情感”、“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