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一直在坚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先学后教,模块达标实验,始终坚持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
1、课前,让学生充分地预习,预习不充分不上新课。
2、课上,引导学生充分地展示,展示不够不讲解。
3、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不充分不总结。
4、错误,让学生自己去改正,“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错误修改不充分不公布答案。
5、作业,当堂完成,不留课下作业,减轻学生负担。追求“轻负担,高效益”。
6、考试,坚持每周一考,考题采取“滚雪球式”,并且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看待,及时批阅、及时讲评、及时修正。
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引领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课堂的支配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初步达成了“积极的课堂我崇拜,我的课堂我主宰”的目标。
今年暑假之后,我由高一调到高三任课。开学伊始我就向学生“灌输”我的教学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一个多月以来,同学们已习惯了自学,每当我明确自学目标、下达自学“命令”之后,同学们都能快速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课堂立即静的让人感到“恐怖”。但是,学生对合作、讨论、交流并不“感冒”,而且不知讨论什么,更不知怎么讨论,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过我深知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急躁冒进不可取,我在不断努力寻找“切入口”,力争一步步地将他们引入合作、讨论的“天堂”。直到今天终于小有所成,今天我们复习“导数的实际应用”,有四个例题。由于上一节,学生已经自学、总结出了这类问题的方法、步骤,因此一上课我就明确目标——处理四个例题,像往常一样同学们快速的投入自学中去,我将黑板分成四块,分别写上例1、例2、例3、例4做好板演的准备。25分钟过后,我发表“演讲”:“同学们,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大家很快就掌握了自学的技巧,但是讨论、交流是我们的弱点。我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二战后在日本广岛亚运会上,8万人的一个体育场比赛后未留下一张废纸、一片垃圾,有位西方记者写下了——“可怕的大和民族”这样一句话。现在,如果我们学会了合作、交流,与自学能力合起来将成为奋飞的双翼,在数学学习上我们也会成为——“可怕的十班”。大家看,黑板上分成了四个区域,一会儿找四位同学板演,现在大家讨论、交流,研究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讨论开始!”。在我的“鼓动”之下,同学们立即全身心投入了,有的两人讨论,有的三四人研究,有的从前面“跑”到了后面,有的从左面移到了右面,我一直期盼的合作、交流的“热烈”场面终于出现了。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一定会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我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