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三个班的数学怎么教

[日期:2007-10-07] 来源:  作者:王文庆 [字体: ]

07年上半年,我教高一数学,同组的一位女老师休产假,学校安排我教三个班。三个班的数学意味着,每周要上49节课(含自习),平均每天7节,加之高一数学内容多、难度大(高中数学5本必修,在高一要学完4本)。不少人替我担心,教好了还行,成绩差了怎么办?但又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我只有服从大局。不过,我深知教育科研一定能够帮我顺利完成任务,我相信,三个班有三个班的教法。

首先,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三个重点班,学生水平普遍较高,适合自学。认真分析了教材的特点――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圆),难度较大,宜慢不宜快,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最重要。然后,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先学后教,模块达标。决定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决地执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来弥补我之精力的不足。

1、          课前,让学生充分地预习,预习不充分不上新课。

2、          课上,引导学生充分地展示,展示不够不讲解。

3、          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不充分不总结。

4、          错误,让学生自己去改正,“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错误修改不充分不公布答案。

5、          作业,当堂完成,不留课下作业,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布置了作业我也没有时间批阅)。

6、          考试,坚持每周一考,考题采取“滚雪球式”,并且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看待,及时批阅、及时讲评、及时修正。

同时,我还坚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如课堂提问,每周每一个学生至少被提问一次(只要每节课提问或板演5个学生,就可以了,很简单)。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消灭不及格”,“让80%的学生,学好80%”。另外,在数学课上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题外话”,如当前的形式,新课改、新高考的信息,创新的理念与技法,怎样自学、怎样合作、怎样考试、怎样成才,记忆与遗忘的规律,IQ(智商)、EQ(情商)、AQ(挫折商)、CQ(创造商)等等。而这些“题外话”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久而久之,学生便喜欢上了“枯燥的数学”。我没有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垮,反而感到非常的充实与幸福,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越多力量越大,不是难教而是更容易教。

一个学期很快结束了,三个班的数学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结束了(我几乎没有讲什么,好像是一个“多余的人”),师生配合是和谐的,师生心情是愉悦的。当然大家最关心的是教学成绩,非常幸运的是我的数学成绩在市统考中名列级部前茅(有一个班的成绩在16个班中遥遥领先)。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认为是教育科研帮了我的大忙,是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益”。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工作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关键的环节。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