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在起作用,在教育能量场中,学生通过潜意识得到的往往比有意识学到的更多、更有效。由是而言,我们必须把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在这里,人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生命境界理应得到持续不断的超越和升华。
一、课堂应当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我们知道,高智慧的生成是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真正启动和高质量的运转的,因此,这就必然要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提高思维起点,增加思维容量,缩短思维时间,提高思维质量。努力构建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
二、课堂应当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学科课程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要带着感情、带着热情、带着激情进入课堂,以情引情、以情动情,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
三、课堂应当是一个“道德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道德世界在一种正确、高尚、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生成和提升。众所周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加重要。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作人、学会做事、学会宽容、学会感恩”等。有大德才能有大智!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斗志,才能引发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向着特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四、课堂应当是一个“生活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感悟和体验中使生命得以不断的成长。课堂生活的第一主角是学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里,如果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被唤醒,真正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就必须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的、呆滞的局面,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将社会上、生活中的鲜活的实例引入课堂,让课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努力构建“生活的课堂”,“生机勃勃的课堂”。
五、课堂应当是一个“审美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心灵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幸福和快乐是人的终极追求,课堂作为师生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充满诗意的、令人愉悦的、催人奋进的“能量场”。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美学素材,引导和教会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学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要有“爱景之心”和“赏景之趣”。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能体验到课堂生活的幸福和自我发展需求的最大满足。努力构建“诗意的课堂”,“唯美的课堂”。
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信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课堂更应该是直接向学生不断传送“生命的气息”的重要场所。让我们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潜心研究、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人本的课堂、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