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教师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一是从传承走向创新;二是从消费走向建构;三是从奉献走向发展。教师不能再甘当春蚕,甘当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楷模。
没有教师的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仅凭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凭借个人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教师的学习一般通过拜师、读书、研修等途径进行。
一、拜师。 学问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教师不具有专业水平,他必须向别人学习,拜师学习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师傅一般有两类,一是“实师”,二是“虚师”。
所谓“实师”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可以是一师一徒,一帮一、结对子;也可以是一师多徒,象带研究生那样重点培养。我校2003年首办高中之后,针对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的现状,立即举行了第一届“青蓝工程”。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泰安长城中学第一届青蓝工程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徒弟要向师父虚心学习,跟班听课,听一节上一节;师傅要对徒弟热心帮教,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并进行评课指导,定期召开师徒座谈会,对此项活动不断检查、反馈、总结、调整。短短三年的青蓝工程使三十对师徒受益匪浅,教师整体素质有了质的变化。青蓝工程不但提高了徒弟的水平,真正达到了“一年吃透教材,两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的培养目标。同时,师父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做到了教学相长。如今,长城中学第一届青蓝工程已顺利结束并通过验收,第二届青蓝工程已于2007年4月份启动。
所谓“虚师”就是虚拟专家引领。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之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虚拟专业引领人”。如魏书生、任小艾、于漪、余文森、刘良华等。在网络、报刊、博客上追踪引领人,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搜集它们的论文、论著,阅读、研究它们的最新文章,通过博客、网页、论坛、信箱 与大师对话。熟悉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等,就自己困惑的问题和想法随时进行讨教,以引领人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先学一家,融会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
二、读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要想给学时一滴、一碗、一桶水,自己必须有一泉、一流、一鉴开。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陶继新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存必须、完善人格、拉长生命和终生奠基”。这些闪烁着哲理灵光的语言给了我们内心深深地震撼。教师读书,首先要博览群书。应不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应广凡涉猎,无论科普读物还是人文图书都应纳入视野,读教育名著、唐宋诗词、中外名著、学术精品等。其次要消化吸收,教师要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高层次的经典之读,应汲取经典中的文化营养,在丰富的知识殿堂里滋养情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是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除了读书之外,还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读图”的习惯。可阅读的图象至少包括“教育录像(光碟)”、“教育电视”、“教育电影”等。教师读书决不人云亦云,决不追求时髦,决不哗众取宠。最后,要学以致用。书中的知识有真伪之别,哪些是真知识,哪些是伪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应用了,才能得到检验。教师读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专业素质,进而更好的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活动效果最优化,使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读书不用,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做死人”。
三、研修。除了拜师和阅读之外,教师学习也可以选择正式的学历教育,如脱产进修、在职读研等。正式的学历教育常常因为它的形式化遭受指责,但正式的教育也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它给人提供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可以暂时的忘掉学校、忘掉工作、忘掉学生,这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是一片属于学习的天地。它让人可以系统地倾听讲座,还可能聆听到“大师”的声音,它可以让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总结。可见,正式的研修对于教师的学习也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理应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书香校园的领路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向专家学,向同行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做一个有学习习惯的教师。(要看更多的文章请登陆王文庆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8989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