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三尺讲台已近9个年头,似乎习惯了传统的教与学,习惯了老师的威严与学生的听话,习惯了钻在教科书里研究知识点的衔接,巧妙地解题思路与学生投来不可思议的眼神,成了我的教学全部。去年我校开展课堂改进至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再以灌输为马首是瞻,面对新的教育形式,经济急速发展,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下走进高中校园的学生,我有了新的渴望和使命。
雷夫老师思考问题的独特性让我对这位大个子美国人,肃然起敬,他从学生的角度深刻的阐释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与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课堂改进、我们的三自教育是那么的高度吻合,我们是在探索中做着琐碎的每一件事,而他却是在探索中恪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疑他站的更高,所以才走的更远。我们呢?雷夫的经历告诉我们,坚定课堂改进信念,抓好三自教育往纵深发展,我们身边就有雷夫。
非常喜欢雷夫说的这样一句话:“一个孩子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联想到我的学生,我,不仅是我,包括更多执着于教育事业的我们,一直以来就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就接受了教育,家长更是相信,孩子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在知识海洋里乘风破浪的战舰,不久的将来会成功在诺曼底登陆。可实际上呢,课堂效果不佳、课堂气氛冷清,基础落实不到位、成绩考得一塌糊涂,更甚之,课堂昏昏欲睡者不在一二。我们都在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而教育的特点是极其特殊的,年年岁岁花相似,人无两度再少年,一个时期的教育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重复,孩子不是教育的试验品,也不应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要未雨绸缪,不妨把自己比作雕刻师,只有在雕刻之前对质地、形状认真揣摩、对作品充分构思的,才能出来精品。雷夫老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无疑是走在教育革新路上的佼佼者。目前我校开展“三自教育”,不正是在实践雷夫的这句话吗?进了教室不等于教育已经开始。现在,孩子们来到教室,少了些无聊的打闹,多了些平静,少了些只言碎语,多了些思考解题,少了些睡意朦胧,多了些书声阵阵。这才是教育的开始,虽然来得晚了些,但却来得风风火火,来得扎扎实实。
现在的课堂,虽还欠缺很多,可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发现了对未来的向往、从他们那胆怯的颤音中听出了内心的渴望,从被动的机械接受到如今的努力跟进,积极参与,不难读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这变化是那么的让人兴奋。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智者交流,一本书会有结束,可我们的思考还将继续,我们的教育还将继续,相信随着我校三自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推进,我们会从今天的崇敬雷夫中汲取足够的养分,用实际行动培育出最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