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新学期已近尾声,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也是酸甜苦辣尝遍。总的来说获益匪浅,感触颇多。近期校领导对我们新任职教师进行了一次培训,从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各个层面都给予了相关指导,传授了一些经验。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一个理论——“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一项试验:将两辆外型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杂乱街区 。一辆车窗打开且车牌被摘掉,另一辆车封闭如常。结果三天之内打开窗的那辆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后来詹巴斗又把保存完好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车上所有的窗户只一天时间都被打破,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以此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即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座整洁美丽的建筑物的一扇窗户玻璃,打碎玻璃者未受到惩罚,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玻璃 ,最终造成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凯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虽然他说的是处在恶劣环境是导致一个人犯错或犯罪的诱因。但是我觉得这个原理也适用于学生行为的养成,适用于搞好班级的管理。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不保守,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周 围环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在对高中生的管理中,班主任就要十分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偏向和在学校 、班级管理中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的矫正和修补,以防止学生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出现行为上的偏差给班级的管理带来麻烦 。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执行。联系我们的实际,学校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保证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秩序和服务质量。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总会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会去破坏制度,或是钻制度的空子或漏洞。如教室墙壁上的脚印越来越多,垃圾桶内空空而四周脏乱不堪,一片狼藉等等。对此行为,班主任如果没有采取措 施坚决杜绝,其他学生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 ,加入“破窗”的行列,加剧 “破窗”的进程,久而久之,再完好的规章制度也将重蹈破窗的覆辙。结果是制度虽然制定了,但由于执行不力,而破坏了约束机制,造成了工作无序。
“破窗理论”中隐含着暗示性原理。一个学生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随地乱扔垃圾,暗示学生缺乏必要的修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吼叫,暗示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经常向老师反映问题, 暗示学生关心集体和愿意成为老师的助手;对任何事都怀疑,暗示学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上课经常睡觉,暗示学生身体不好或晚上没有按时休息;上课不听讲,暗示学生在自学或在思考 (做 )*************的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些细节表现,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帮助。尊重了个别差异,才会产生针对性的实效。我还想到了“破窗理论”在班级里的另一种现象:某一同学的正面举动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高度赞美 (暗示这样做可以受到表扬),结果许多同学都这样去做,大大改善了班集体的面 貌。
总之,“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大的事件都是由一些小的细节构成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细细观察学生的行为,既要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玻 璃”,更要大力肯定“主动修理破窗的行为”。长期巩固学生的良好表现和维护集体的良好行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会很快形成,班级的管理工作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