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课程中心组织“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交流”活动

[日期:2020-06-03] 来源:课程中心  作者: [字体: ]

增强新高考意识应对新高考挑战,我校举办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交流活动。冯晓、刘艳丽、张涛、吴晓文、纪宁宁、王娟六位教师被推荐为发言人,他们围绕新高考对教和学的影响,结合高考考题,就准确把握高考新方向、提高高考备考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以及全面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方面发表了较为深刻的见解,提出了宝贵建议。他们的文章凝聚了教研组和个人的教学智慧,突显了勇于探索、创新与实践的精神,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怀。

课程中心对研讨交流材料进行了编辑、整理,分期推送到学校教育教学公众号,同时组织各教研组教师进行阅读学习和交流。本期推送的是刘艳丽老师的《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刘老师从新高考考查特点、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新教材使用等方面谈了自己和本教研组的做法,案例生动鲜活,紧密切合高考和教学实际,富有借鉴和学习的价值。

附:

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交流材料之一

刘艳丽

新时代呼唤新高考,新教材要有新作为。

高考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我资历尚浅,不敢深谈,只就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对高考粗陋的理解和大家交流,希望各位老师能批评指正

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新高考特点及与新材的对应,二是整本书阅读。

一、新高考

通过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9套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新高考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国家和青年为落脚点;二是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的考查。

(一)以国家和青年为落脚点

原来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个人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提提罢了,根本没办法考。但现在才发现,这种想法误导了我们的备考方向。高考语文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厚植家国情怀。以全国Ⅱ卷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北京卷作文“2019的色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他题型同样如此,默写题中,全国Ⅰ卷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全国Ⅲ卷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全国Ⅱ卷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文言文阅读题中,江苏卷体现出汤显祖持身端洁、不慕权贵,上海卷体现出项经爱护百姓、敢于担当,这些人物和事迹都是当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样。

全国1卷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3卷《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两句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全国2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由此可以看出,2019高考语文,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不论是作文还是默写小题,都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

 

(上册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研究性学习)

 

那么,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就要在依托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传授的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全国1卷的作文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新教材第二单元主题指向就是“劳动光荣”,全国二卷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对应的正是第一单元主题“青春激扬”,要求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在课堂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成为他们的文化基因和自觉的价值追求,那我们就不用在为作文的立意不高而发愁了。

   

教材考点梳理集体备课

在题目的遴选中,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选择运用汉语言文字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精神、表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力量的话题, 这就避免了选题时的盲目性。                

(二)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的考查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我们每天接收到大量信息,有一些明显就是假信息,但依然在朋友圈或微信群广泛传播,这虽然能反映出人们对疫情的关注,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处理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不够我们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跨媒介阅读”,要培养的语文关键能力就是信息处理能力,这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更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全国卷设置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篇)、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4大模块,都有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考查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常看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比如全国1卷最短的一段阅读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看能否在短时间内筛选信息。

例: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____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____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______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糖皮质激素、前体细胞、脂肪细胞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

再比如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材料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传统音乐、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很多学生反映读第一篇论述类文章,直接就是发蒙,完全读不懂,更别谈做题。我常常说你读不懂就对了,本来考的就不是你能不能读懂这篇文章,考的是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比对——比对它们的表达方式、分句关系、句群关系等。这是考查语文能力,不是专业知识。

再比如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多文本三则材料的观点,思考不同观点的出发角度和条件依据,并从中获得认识问题的启发。

例如,全国1卷三则材料分别选自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简答题是“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三则材料与语文教材知识好像没有关联,但考查的却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答案完全就在材料中,就看考生在材料阅读中能不能筛选、整合、概括出来!

再比如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讲了上海垃圾分类,要求考生就顺利推进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有的考生觉得这次材料太简单了,终于读懂了,于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总结了几条,和材料没有任何关系。而我们需要的是从材料中筛选出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哪些措施已经取得成效等,找到这些信息,经过自己的整合概括,才是答案。

那么,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是“跨媒介阅读”,学习活动三就是要求学生能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获取精准、有效的信息。

 

(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是跨媒介阅读,针对疫情进行的学习活动)

二、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新教材新加入的内容,“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研究一下新课标和考题,或许能帮我们找到方向。

(寒假前针对“整本书阅读”的集体备课)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试卷突出对考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再来看考题 

例一:2019年北京卷第12题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对文化经典《论语》的考查,在坚持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经典基本方法。

例二:2019年北京卷

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采用的是“微写作”的方式。所谓“微写作”,具体而微,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写作形式,而又与名著阅读紧密结合,同时兼顾了考生阅读素养的检测与助推。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读”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就是体现学生的读书过程和方法。

这一点,我也是在带学生读《乡土中国》这本学术著作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体会。

请大家看几张图片:    

 

学生抄录的笔记           (有条目有分类有对比的笔记

对于学术论著,课标要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的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出每一章的思维导图,最初学生读完第一章,不知道如何下手,思维导图做不出来。我们就引导他们梳理段意,结果他们做出来的思维导图和抄书差不多。接下来随着阅读不断深入,有的学生慢慢找到了阅读学术论著的方法,比如抓主要概念,或抓主要观点,做出来的思维导图就越来越清晰。

我想这体现出来的就是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学到的是阅读学术论著的方法。

其实,在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信息处理能力,理解了重要概念,更懂得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后还是回到并达成了我们“立德树人”的任务。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高一高二的论述类文本都选取了《乡土中国》的片段,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其中高一期末试题要求“结合材料,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我想这也是一个提醒:希望我们能够重视整本书的阅读。

必修下册的必读书目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在假期前将书下发,也已经安排学生在假期完成阅读。当然文学名著和学术论著的阅读方法不同,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我们也跟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再看假期中学生读《红楼梦》做的章节梳理(如图)

 

     (学生的章节梳理清晰明了)        笔记中的问题:完美避开重点)

看着写的内容不少,细看就会发现该生完美的错过了关键点。也就是读小说,该注意的都没有注意,我就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就是读不懂小说,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读,不知道读小说该关注什么。这就是读书能力欠缺的直接体现。

     

    

             (寒假《红楼梦》阅读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年年岁岁高考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但不管高考怎样变化,只要我们做到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在教学中守正创新,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再创辉煌。

撰稿:徐成、徐春华  审核:徐春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zhaohongwei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