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把握三个轮次的复习特点
1、高三复习阶段的安排
高三地理总复习主要分三个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一轮复习):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下旬
专题复习阶段(二轮复习):2010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
综合训练阶段(三轮复习):2010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
每年的6月初可根据学校的安排,适时增加“考前指导环节”
2、三个轮次的复习策略
一轮复习策略 |
二轮复习策略 |
三轮复习策略 |
抓纲靠本,夯实双基;构建网络,形成能力;关注现实,学会应用。 |
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
题目引路,回扣教材, 突出重点,查漏补缺, 模拟训练,规范提高。 |
3、三个轮次的复习要求
项目 |
一轮复习 |
二轮复习 |
三轮复习 |
复习思路 |
按章节系统复习 |
按专题重点复习 |
模拟综合训练 |
知识目标 |
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形成知识结构 |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查缺补漏 |
回扣教材,训练能力,规范提高 |
技能训练 |
单项技能和基础技能训练为主 |
多项技能综合运用 |
多项技能综合运用 |
能力培养 |
单项能力和基础能力为主 |
综合能力与地理思维形成 |
综合能力为主 |
训练安排 |
落实基础知识为主,采用部分经典题或部分高考题巩固知识 |
知识迁移训练,提供部分新题检测能力,提升解题能力 |
比对历年高考原题,精选模拟试题,注重规范作答 |
4、明确三个轮次复习的重点,搞好分工,形成递进关系。
一轮复习主要以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巩固为主。一定要强调“双基”,不要盲目的增加综合的力度,或增大训练的难度,使学生基础知识夯不实,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得不偿失。这个阶段以复习课为主,但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一定要上出新意,不可“温故”有余,“知新”不足。
二轮复习以专题主干知识复习为主。一定要重视梳理、整合、迁移与训练,在梳理中明确知识的前因后果,在整合中理解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迁移中知道知识的具体运用,在训练中完成高考四项能力的提升。本阶段以复习课和讲评课为主,本阶段的复习课不是一轮复习课的简单叠加,更不是一轮复习课的集合,而应强调自主建构与质量的提升,并借以查缺补漏,完成学生“心理知识网络”;讲评课一定要创新,要评出思路、方法,评出知识缺陷,评出能力提升,更应评出学生的兴趣和进取意识来。
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训练为主。一定要注重训练题目的精选和解答问题的规范。在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可以是知识专项训练、或题型专项训练、图形专项训练、规范作答专项演练、综合模拟专项演练等等。
二、明确一轮复习的基本要求
从历年的高三复习时间安排来看,一轮复习大约占用了整个高三的三分之二多的时间,因此一轮复习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后面的复习或者说会直接决定高考的成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研究考纲,领会考题
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范围、考试要求,深刻领会试题设计理念,关注其调整和变化。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旨在全面考核考生的人文知识及其基本素养、重视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精神不会改变。试题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评价实际问题,启发和展现辩证、鉴赏、逻辑、推断、论证等研究性思维过程。
研究高考考题,要以本省自主命题的试题为重点,兼顾全国卷和其他新课改省区卷。研究命题组成员编写的《试题分析与评价》,研究阅卷组报告和阅卷人员体会等。
高考试题具有原创性。微观上看,具体考什么是不容易猜到的;宏观上看考哪些内容又是可以把握的。以不变应万变,抓好基础是关键。
2. 吃透标准,整和教材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市用的教材为依托,按照教材知识体系为基本线索,适当整合其他版本的相关内容。
新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和依此为依据制定的《考试说明》,并不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依据,为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一叶障目”,要在有别于“新授课”的基础上,复习出教材知识的“新意”来,为二轮复习“建构知识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师又不能在有限的一轮复习时间内,将所有版本的案例一一呈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复习思路,既要重点复习本市用的教材知识,又要从研究多版本教材和研究课程标准中理出知识规律、思路、方法来。有鉴于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备课,下大力气重视一轮复习的效果。
3.周密计划,抓好落实
备课组和每位教师都要有切实可行的第一轮复习计划,学生也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制定计划到每一节课。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异,切不可盲目赶进度,抢时间。要按计划行事,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诚实劳动,终有收获。
4.了解学情,讲求方法
掌握学情、讲求方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在每一节课之前了解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从宏观上了解学生对整个高中学段所学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5.重视基础,抓住主干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学生在回答高考题时表现出来的“就事论事”,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深入理解。那些做题时常感到无从下手、缺乏全面概括能力的同学,问题可能并不是出在做题太少,而是因为他对书本知识掌握不够,难以联系起学过的知识,导致做题时卡壳。
在基础知识中要着重把握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系统,但不强调平均用力;要求细致,但不强调滴水不漏。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6.强调应用,培养能力
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活学活用。
高考有多种能力要求,其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和复习设计上。注意训练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
培养能力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一是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地理区域定位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表述能力。二是地理学习能力如地理观察力、想象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其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最为重要。
学习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继续深造和创新的基础。要牢记“知识加方法等于能力”。
7.调动学生,自主构建
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在复习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会学习、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①要学会自己“看书”。全面看,细致看,深入看,多问几个为什么。②学会看“图”。会看,常看,时时处处、无意识地看。③学会“做题”。建立错题集,善于反思。④学会“做有心人”,学会“做记录”。——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课堂笔记。⑤学会“提问”。不明即问,否则问题越积越多。
要留有空间给学生去思考、体验、反思。给学生时间去整理;给学生时间去思考;给学生时间去质疑;给学生时间去补漏。
8.精选题目,举一反三
并不是题目做得越多越好,完成大量练习,势必花费大量时间,教材就无法顾及,题海战术不可取。要跳出题海,多做有思维价值的题目、典型的题目、背景材料、呈现形式比较新颖的题目,不要纠缠在偏题、怪题和难题上。要选好试题,质要上,量要当,做题不在多而在精。
增强测试的目的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坚持“小题大做,大题小做,错题重做,偏题不做”的原则,重视学习效率,不搞无效劳动。严格训练,严肃判题。
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做题不能只追求对答案,总结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才是关键,多在命题意图、解题思路、方法剖析上下工夫。要做好“三讲”,即“讲错因、“讲要领”、“讲答案”。
三、走出地理备考误区
误区一:死记硬背知识碎片
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学会具体应用。对于地理基础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只言片语,而是要首先弄清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再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误区二:忽视构建知识网络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
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要重组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就是一串知识。
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绘制“知识树”,或者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
误区三:把握不住主干知识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没有它的支撑,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就不能直立。要削枝强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具体分析每一单元教材内容,从中理清哪些是主干知识,哪些是为理解或者铺垫或者兴起主干知识服务的,要抓住主干知识不放。
误区四: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对于热点问题的理解,应该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来认识热点问题。首先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如果是过眼烟云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才具有讨论的意义。将热点问题搞到沸沸扬扬、草木皆兵的程度是不可取的。
所谓热点问题模拟训练,可以看成是一种运用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活动。盲目追求热点,没有必要的训练,考生见到考卷就会发懵。
四、上好两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复习课与讲评课是高三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课型。要加强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1、复习课
复习课要做好以下六点:
(1)要系统整理,不要堆积知识。系统论的观点:各部分知识的相加不等于知识的整体,知识的整体功能要大于各部分知识之和。注重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穿针引线,明确逻辑关系,分清主次,做到纲举目张。切忌零乱堆砌,一盘散沙。
(2)要抓住主干,不要盲目拓展。要围绕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狠抓落实。要全面复习,但不要求面面俱到摊大饼,削枝才能强干。
(3)要旧中有新,不要完全重复。要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入新案例,变换角度,不能完全重复,克隆新授课。
(4)要讲练结合,不要讲练分离。一堂复习课应有讲有练,讲练合一。不能整堂课只讲不练,或光练不讲。
(5)要训练思维,不要题海战术。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典型性;切忌就题论题,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方法,克服思维障碍。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6)要自主构建,不要强压硬灌。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上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要诱思导学,不要满堂灌;课下不要一味用大量练习挤占学生自习时间,而是要善于抓好课后整理、课前预习等环节。
2、讲评课
(1)讲评课要创新。讲评课与复习课同等重要。有的教师不重视讲评课,这是不对的。讲评课要讲到点子上,评到可心处。切忌对答案式的讲评课,对训练题目要评价、要归类、要总结、要拓展。近几年我市形成的按知识点讲评、按图形类型讲评、按高考能力讲评等等新的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要提倡。
讲评课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①尽量做到全批全改。教师要做好差错记录,不打无准备之仗。
②不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差错率较高的题目,才列入评讲内容
③不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重点总结解决此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评讲课后,经过变换条件,改变角度,使原题变形后,进行评后练习,以达到真正弄懂问题,巩固知识的目的。
(2)答题技巧要培养。
要从五个方面培养答题技巧。
一是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考题设置的情境往往是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从这些题目信息中,引导考生学会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归纳成学科中的问题,再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并联、迁移、转换、分析、综合等加以解决。
二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例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三是讲求答题顺序,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培养考生提高应试水平,同时又不要把综合科目看得过于神秘。遇到生题、难题不要心慌;要集中注意力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尽可能联系熟悉的知识和题型,调动各种解题方法去解。
四是科学作答。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五是对于难题则能做多少算多少,化整为零,争取将其中较易步骤的分拿到。
另外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改错本”。考生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通常在脑子中印象很深,为避免同一错误的再发生,建立“改错本”是十分必要的。老师每讲完一份试卷,让学生在“改错本”上将错误订正,并作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每次考试前,重新检查一下自己所做的错题以及错误的原因,充分加以重视,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经多次反复,加强记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题时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找准模块复习策略
1、总体复习策略
“讲透自然地理原理,用活人文地理方法、观点,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高中重理,初中重图”
“世界地理宏观控制(面和线),中国地理微观深入”
2、模块复习策略
自然地理模块: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先做后讲或教师示范学生尝试---学生介绍思路---教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同类题型训练)(注重解一题会一类),这块教学内容较难,复习时应从易至难递进,稳站稳打,不强求在难度上一步到位。
人文地理模块: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注重思维的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综合(多维)分析,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区域地理模块: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 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达到给出一点浮现出一片,给出一线浮现出一串。
六、关爱学生,指导学法
1.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那么,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要看到希望,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会质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紧紧抓住课前和课后这两个环节
课前预习,寻找问题。通过课前预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并且仔细分析老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课后及时回忆。根据艾滨浩斯曲线所得出的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应当及时进行复习。尤其是在课堂听讲后,要及时进行课后回忆。
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检验。也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方式。在完成作业时不可心急,更不可求快,决不能懒惰。如果作业较多时要自己选择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