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以后,我们的课前演讲继续进行。由于班级刚刚组合,学生们之间尚有陌生感,加上有的学生先前没有进行过演讲,所以第一次演讲时学生的表现有些缺乏自信,演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教材,或者直接复制网上的。在给学生提出要求并宣布实行小组量化得分后,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课前演讲更具有艺术性。
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潮和学派交锋、激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也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学生们对这一节很感兴趣,课前演讲的内容如下:
(一)韩非与法家
演讲者:洪言言
韩非: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我认为这一主张是被统治阶级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所以主张变法革新。韩非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该与时俱进。他还主张“法治”,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的“依法治国”有借鉴作用。
韩非有句名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的就是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
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教师点评:
演讲言简意赅,对韩非的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评述。内容生动,表述成文,是一篇很好的历史小论文。演讲者台风自然、落落大方,建议以后脱稿。给该组加五分。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演讲者:罗雅茹
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二人对人性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中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孩子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到此景都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荀子则认为“人性恶”,“恻隐之心”是后天培养的。比如,很小的孩子在父母的襁褓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努力去抓,看到别人手中的糖果会去抢。我认为这就是人性本恶的体现,我个人也倾向于荀子的观点。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演讲者从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出发,来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同时用通俗生动的案例来解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观点,说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很好的理解,有个人的见地。建议再补充一些评论的内容。给该组加四分。
小结: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气势恢宏盛大,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愿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濡染中修身立志、传承创新。